在孟加拉湾海域的10月初,一场“双航母演习”引起了广泛关注。印度海军的“维克兰特”号与英国皇家海军的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联合演习,代号为“Konkan 25”,展示了两国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。印度媒体高调宣传炒股配资服务,这标志着印度海上力量逐渐接近欧美海军水平。然而,就在印度沉浸在“海上大国梦”中时,一份俄罗斯黑客组织“黑镜”泄露的内部文件却泼了一盆冷水——印度航母舰载机的雷达系统,平均工作20小时就会故障一次。
这场演习阵容强大,英国的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携带了F-35B隐身战机和“灰背隼”HM2预警直升机,而印度的“维克兰特”号则派出了米格-29K舰载机、MH-60R反潜直升机和P-8I海上巡逻机。两国舰队进行了海空搜索、防空、反潜、信息共享等演练,场面看似热闹,但印度航母的核心短板却暴露无遗——舰载机的雷达系统频繁故障,影响了战斗力。
根据“黑镜”组织泄露的俄罗斯防务报告,印度海军装备的米格-29K舰载机搭载的“祖克-ME”型火控雷达,其理论上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(MTBF)为150小时,平均缺陷间隔时间(MTBD)为120小时,但实际使用情况远远不及标准。测试显示,印度海军在汉萨航空基地进行的测试中,这款雷达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仅为20小时,平均缺陷间隔时间为97小时。换句话说,这套雷达系统每飞行两三天就需要维修一次。
展开剩余78%这一数据让印度海军颇为尴尬。根据合同,俄罗斯应该为印度提供符合标准的设备,但雷达从未达到预期标准。印度方面多次要求俄罗斯承担维修与升级费用,但俄方一直坚持称雷达技术改进“可行,但需要额外收费”,双方的争执持续多年,至今未能解决。因此,印度航母上的米格-29K舰载机只能带着这套“随时可能故障”的雷达上舰执行任务。
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,泄露的文件还揭示,俄罗斯在统计雷达可靠性时,将使用“模拟雷达模块”飞行的时间也计算在内,从而人为提高了雷达的可靠性指标。文件明确指出:“这些数据无法反映‘祖克-ME’雷达的真实可靠性。”这意味着,连“20小时”的故障间隔数字也可能是被“美化”过的。到了2019年,印度海军甚至将这款雷达从“原厂认证部件清单”中除名,实际上等于官方承认了雷达的质量不合格。
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海军,印度空军的米格-29UPG战机同样使用了这款雷达,并面临类似的故障问题。可以说,这一“俄制顽疾”贯穿了印度整个米格-29系列。印度海军的飞行员对此感到非常头痛,一旦雷达系统失灵,舰载机就变成了“瞎子”,在复杂的海空对抗中几乎没有反击能力。
为了弥补这一技术短板,印度海军不得不寻求法国“阵风M”舰载机作为替代方案。法国达索公司表示将尽快交付,但由于生产能力有限,每月最多只能生产四架“阵风”,且全球订单积压超过200架。按照这个生产进度,印度如果要全面换装,最早也得等到2030年以后。因此,印度的“维克兰特”号和“维克拉玛蒂亚”号航母只能继续依赖故障频发的米格-29K,冒着风险执行任务。
与印度海军相比,中国海军的舰载机体系则显得稳扎稳打。中国的歼-15舰载机最初使用的1493多普勒雷达性能稳定,后续的歼-15T更换了国产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,不仅探测距离远,抗干扰能力强,可靠性也大大提高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还在航母上部署了空警-600固定翼预警机,为舰载机提供远程预警和目标中继制导,形成了真正的“体系化制空”。相比之下,印度航母只能依赖卡-31预警直升机,探测范围和滞空时间都远远不够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是,印度的造舰思路存在“虚火”——航母先行,技术滞后。英国皇家海军的“威尔士亲王”号之所以能形成完整的战斗群,是因为它配备了成熟的F-35B舰载机体系和完整的电子支援链路。而印度的“双航母”,仅仅是外形上的“大国标配”,其战斗力却因为雷达系统脆弱和技术供应链不稳定而大打折扣。如今,印度海军的“双航母演习”,看似耀武扬威,实则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“秀肌肉”,而非实战演练。
军事现代化的核心,不是通过增加舰艇数量来堆砌,而是依靠体系化、标准化和自主化的成果。印度“双航母梦”的屡屡翻车,正是因为它过于依赖外购技术,体系建设滞后。当关键零部件出现问题时,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。相比之下,中国海军在装备的自主可控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——从舰载机、雷达到预警机,几乎所有核心装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并与体系融合。
印度这次的“康砍25”演习,本意是展示其海军的强大实力,结果却暴露出舰载机雷达的致命问题。平均每工作20小时就发生一次故障的火控系统,使得印度的航母虽然看起来很强大,但实际战斗力却大打折扣。与真正拥有完善作战体系和自主技术的海权大国相比,印度的海上强国梦依然只是纸上谈兵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